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证候”与“证”“候”的溯源与诠证

沈澍农

沈澍农. “证候”与“证”“候”的溯源与诠证[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4): 211-225.
引用本文: 沈澍农. “证候”与“证”“候”的溯源与诠证[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4): 211-225.
SHEN Shu-nong. The Ori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drome', 'Symptom' and 'Sign'[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3(4): 211-225.
Citation: SHEN Shu-nong. The Ori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drome", "Symptom" and "Sign"[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3(4): 211-225.

“证候”与“证”“候”的溯源与诠证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7ZDA332

高校古委会课题 194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沈澍农,男,教授, 博士生导师。E-mail: shunongshen@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22;G256

The Ori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drome", "Symptom" and "Sign"

  • 摘要: “证候”及“证”“候”, 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概念。但现代中医界对“证候”的解释不甚一致, 总体偏向于根据现代用法加以现代解释,而未能从这一概念的源起与其演变作动态的、立体的梳理, 特别是对“候”的认识偏差较大。梳理重要古医籍用例并与“证”“候”二字字义变化情况相互印证, 从动态演变的视角探求了二者的初始用法和引申变化, 从而得出“证候”的基本意义: “证”为病证, 指各别证状或证状群; “候”指人的体表对健康或疾病状态有提示意义的外在细微特征以及医者利用这些特征对身体、病情作出的评判。“证候”一词是此二者的综合。

     

  • [1] 邓铁涛. 中医证候规范[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0.
    [2] 赵金铎, 张镜人, 张震.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 8.
    [3] 程绍恩, 夏洪生. 中医证候治疗学[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9.
    [4] 王庆其. 中医证候病理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5.
    [5] 李经纬. 中医大辞典[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6] 李洪成, 李新平, 李新晔. 中医证候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 : 1-2.
    [7]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8] 史载之. 史载之方[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74-76.
    [9] 张景岳. 景岳全书: 卷四十[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清乾隆五十年(1711) 刻本: 2.
    [10] 魏之琇. 柳洲医话[M]//王士雄, 辑. 曹炳章. 中国医学大成: 第39册.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12.
    [11] 罗国纲. 罗氏会约医镜[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 233.
    [12] 许慎. 说文解字[M]. 段玉裁,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3] 正字通[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6 : 1078.
    [14] 广雅疏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439.
    [15] 方言笺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928.
    [16] 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 小品方 · 黄帝内经明堂 · 古钞本残卷[M]. 东京: 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 1992: 9.
    [1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1267.
    [18]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740, 757.
    [19] 李乐毅. 简化字源[M]. 北京: 华语教育出版社, 1996 : 302-303.
    [20] 吴有性. 温疫论[M]//郑重光. 温疫论补注.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 62.
    [21] 沈澍农.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 95.
    [22] 唐慎微. 重修证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 33.
    [23]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 79.
    [24] 朱肱. 重校证活人书: 卷九[M].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政和八年刊本: 4.
    [25] 王肯堂. 证治准绳[M]//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769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 64.
    [26] 中藏经[M]. 李聪甫, 校注.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8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67
  • HTML全文浏览量:  203
  • PDF下载量:  5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5-20
  • 修回日期:  2022-06-1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7-18
  • 发布日期:  2022-07-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