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虚弱病证病机证治概论
-
摘要: 虚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是以脏腑虚损、精气血津液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从《黄帝内经》论述来看,引起虚弱常见的病因病机有衰老、感受邪气、情志所伤、饮食劳倦、汗泄及脱血、误治致虚等六个方面。《内经》中的虚弱病证可以分为脏腑虚、经络虚、精气血津液虚、上中下虚、四海虚等五类。《内经》对虚弱性疾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虚则补之”,既可以用甘温补气和厚味填精之品以补益虚弱,又可以用呼入吸出法、徐入疾出法等针刺补虚法。
-
-
[1] 夏永良. 论朱丹溪“人之情欲无涯”致阴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5-36. [2] 陈正,王庆其,李其忠.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J].中医文献杂志,2006(1):53-55. [3] 陶晓华.略论《内经》对虚证的辨证[J].中医函授通讯,1990(5):5-6. [4] 刘艳华,任喜洁,任继学. 《内经》虚损探源[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228,241. [5] 李梴.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47-1303. [6] 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6. [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31-38. [8]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 [9] 程杏轩.医述[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72-373.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76
- HTML全文浏览量: 37
- PDF下载量: 1581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