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被忽视的中医手术史

李建民

李建民. 被忽视的中医手术史[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1): 9-13.
引用本文: 李建民. 被忽视的中医手术史[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7(1): 9-13.

被忽视的中医手术史

  • 摘要: 在中医外科的历史上,存在着服药和手术两大类治法,且发展成各有所重的两大阵营。手术史、手术观以及外科解剖研究虽然在中医史上从未中断,但是以内科法治外科病的治法还是占据主流。梳理中医手术史,探究重内服、轻手术的缘由,或可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 [1] 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Jullien F.对中医解剖的误读[M]//本质或裸体.林志明,张婉真,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4:70-75.
    [3] 李建民. 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4] 赵京生. 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5-256,399.
    [5] 李鼎. 针灸学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4.
    [6]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0.
    [7]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30,40.
    [8] 尚启东. 华佗考[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9.
    [9] 黄龙祥,黄幼民. 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学与表面解剖学影像学的结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0] 王伏声. 中医外科学范畴中的“寒热”观[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0):1324-1325.
    [11] 刘炳凡. 脾胃学真诠[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27-84.
    [12] 李梴. 医学入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67.
    [13] 喻嘉言.寓意草[M].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67.
    [14] 余云岫.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13,250.
    [15] 陈文治.疡科选粹[M]//曹炳章.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36.
    [16] 方药中. 医学三字经浅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9.
    [17] 廖平. 廖平医书合集[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5.
    [18] 高学山. 高注金匮要略[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253.
    [19] 齐德之. 外科精义[M]//何清湖.中华医书集成:第13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20] 汪机. 外科理例[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
    [21] 梁其姿. 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22] 吴海. 吴朝宗先生闻过斋集[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8.
    [23] 米格尔·卡夫雷拉,玛丽·麦克马洪.后社会史初探[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3.
    [25] 徐大椿. 徐评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26] 金伯恭. 外科毒陷证治之讨论[J]. 中医杂志,1958(8):521-523.
    [27] 黄杰熙. 女科要旨笺正[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9.
    [28] 谢海洲. 毒药以供医事——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启示[J].天津中医药,2004,21(4):265-267.
    [29] 盛增秀.王孟英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0] 潘明德. 医法提要[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36.
    [31] 张宇鹏. 藏象新论:中医藏象的核心观念与理论范式研究[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21-123.
    [32] 严振. 循经考穴编[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7.
    [33] 李建民.《藏府指掌图书》的“藏象”观及观看的实践[J].九州学林,2010(冬季):45-81.
    [34] 王学权. 重庆堂随笔[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16.
    [35] 吴谦.医宗金鉴[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30.
    [36] 朱费元. 临证一得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7] 何绍奇. 王道与霸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86.
    [38] 张赞臣. 脑疽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5):203-207.
    [39] 廖荫元. 背部疮疡的辨证论治[J].江苏中医. 1962(6):8.
    [40] 王燕昌.王氏医存校注[M].程传浩,吴新科,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5.
    [41] 吕伟达.王懿荣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9:93.
    [42] 宁应斌. 中国作为理论[M]//赵刚,汪晖,刘纪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理念.台北:人间出版社,2015:205.
    [43] 王旭高. 王旭高医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5.
    [44] 吴中泰.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16
  • HTML全文浏览量:  56
  • PDF下载量:  176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12-10
  • 修回日期:  2016-01-16
  • 刊出日期:  2016-03-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